目前該省地煉企業規模均超200萬噸/年
中化新網訊 山東化工專項行動辦公室上周末發布公示,截至11月底,經核查發現的13家200萬噸以下煉油產能企業的煉油裝置已拆除完畢。這13家企業合計煉油產能396萬噸,分布在東營、臨沂、菏澤三市。其中除山東廣悅化工有限公司煉油產能150萬噸外,其余企業煉油產能均在10萬~50萬噸之間。目前該省存量地煉企業的規模均超過200萬噸/年。
山東在我國煉化行業長期占據榜首地位,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最高達到2.1億噸/年,占全國原油總加工能力的28%。其中,40多家成規模的地煉企業總產能就有1.65億噸/年,占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%。但這些地煉企業長期處于布局散亂、各自為戰的狀態,困守價值鏈中低端,在近年來各地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的沖擊下,市場空間日益窘迫。
從2015年開始,山東以原油進口使用權下放為契機,組織地煉企業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前提下申報進口原油,至2017年已淘汰落后地煉產能6197萬噸。通過進口原油“雙權”下放、安全環保綜合整治、“四評級一評價”、 企業搬遷入園等載體,有11家規模小、裝置落后的地煉企業退出轉產。
2018年10月,山東省政府發布《關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》,對地煉產能整合轉移作出部署:2022年對城市人口密集區和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;2025年對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。
目前,山東只有六七家地煉企業產能超過500萬噸,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近80%的現存地煉企業將被整合轉移,地煉數量將大幅減少,現有總產能也將壓減30%左右。
2019年8月,該省有10家企業同意參與裕龍島項目產能替代,成為首批達成產能整合轉移意向的地煉企業。這10家企業單套常減壓加工能力均在350萬噸/年以下,合計2790萬噸產能。
落后產能的淘汰出清為高端化工產業發展騰出了空間。煙臺萬華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—乙烯項目(一期)、東營威聯200萬噸/年PX項目(一期)等一批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,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已開工建設。
截至12月21日,榆林煉油廠聯合四車間累計生產4批次-10#柴油,銷售3萬余噸。按照-10#柴油與0#柴油價差300元/噸測算,合計創效1000余萬元。
近日,延長煉化公司永坪煉油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抓住第三季度境內消費需求恢復機遇,靈活調整產品結構。10月下旬生產出“應季產品”——國VI-20#車用柴油,10月24日陸續對外銷售。截至目前已銷售2萬噸...
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,韓國主要煉油公司今年恐怕會出現歷史以來最大的赤字。截至第三季度末,SKInnovation、GSCaltex、S-Oil和現代石油銀行的虧損總額達到4.8萬億韓元。
榆林煉油廠聯合二車間60t/h酸性水裝置通過技術改造、優化運行,自2019年9月18日檢修開車以來,截至12月21日連續運行達15個月,創歷史最好紀錄。